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石头”,到活动区丰富多彩的“石头村”,再到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拓展出的集体学习活动“琥珀”。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不起眼的自然之物,被演绎成了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教师从发现、设计到演绎的过程,给我们如何开展儿童艺术教育带来了启示。源于生活的主题活动使艺术表现有感而发生活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从_开始幼儿对“不起眼的小石头”的毫不关心到现在的“情有独钟”,其中经历了石头艺术作品观赏活动、与石头有关的各类区角活动,以及集体学习活动“琥珀”。其实在开展集体学习活动之前,幼儿已经具有对树叶颜色变化的探索、对颜色调和效果的探索、对各种昆虫特征与习性的探索等主题经验,而这一系列活动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并不是刻意为本次集体学习活动进行的铺垫,而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了用真情实感去体验大自然神奇创造的机会。在集体学习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制了许多操作材料,如用废报纸剪了许多树叶的形状,并用颜色调和变化的方法,把它们染成秋天的颜色,而幼儿前期对各种“虫子”的熟悉,让他们在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得以有感而发。这样的艺术活动与当前“不问艺术感受而偏重艺术表现”的教育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活动区和集体教学的“融为一体”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它涉及活动区和集体教学两个方面。它们或在内容上,或在形式上应该“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和推动。在由“不起眼的小石头”演绎出的诸多活动中,与艺术教育直接有关的是活动区的“石头村艺术品展览“石头彩绘”¨石子路”等,以及集体学习活动“琥珀(在“石头村”中展览和介绍过琥珀)。可见,教师是按照幼儿学习的特点,将与石头相关的各种活动“融为一体”,最大化地提高不同学习形式的教育效益。如活动区的“石头彩绘”,是一个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对宽松的艺术表现形式,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石头的大小和颜色,又可在瓷砖上任意摆放,还可用彩笔添加某些图案等。虽然活动样式是自如的、宽松的,但活动内容给予了幼儿丰富的前期艺术体验,幼儿能感受到从形、色到画面安排等构图的暗示,特别是无主题的瓷砖画面,为幼儿反复变换瓷砖排列、寻找画面的美感创造了无尽的可能。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幼儿为确定虫子在石头上的位置、石头在树叶上的位置反复琢磨,均得益于活动区经验的积累。集体学习活动“琥珀”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有难度的活动,其中存在着虫子与石头、树叶与树叶、石头与树叶等构图关系,对如何使用石头、纸、笔、胶棒、标本等众多工具材料的有目的的思考,还有对操作步骤条理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