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理由相信一周后,会有各种各样的厌学陆续的出现.和其他心理医生不同,我一直认为厌学不是个坏事甚至有可能是个好兆头.因为它本身并不是问题,它只是内在问题的一种症状表现,它在提示父母去帮助孩子解决隐患.
发热只是一种症状感冒会发烧,癌症会发热,白血病会发热.发热只是一种症状,只是问题的一种表现.医院的大夫会在做确诊之前先去退烧的.因为那只是把病情掩盖住了,会出人命的.相对于孩子的厌学,家长可能会想尽办法让孩子去上学,但或许也只是把内在问题掩盖或者延后了.医学上经常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那同理,通过厌学更早发现孩子本身潜在的根源问题,或许才是正确的解决方式.因为相对于未来的心理障碍和抑郁,焦虑.上不上学真的只是轻量级的事情.
这只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所以不做专业的理论分析,让我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让您了解在厌学的背后到底掩盖了什么?
1童年安全感的缺失.
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是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需求,它几乎决定了人所有的心理,人所有的性格,甚至是人生轨迹.而建立一个良好安全感最佳的时期是在0-3岁.简单的说越早越好.同时还需要父母双方亲自的育儿陪伴,一起成长.而如果发生了以下这些情况,那孩子的安全感就会产生缺失,那他会认为周围是危险,甚至是可怕的.
A长时间交给老人抚养的..
B父母有一方常年在外,由单方抚养孩子的.
C将孩子寄养在近亲家属里的.
E虽然每天陪伴孩子,但几乎与孩子没有互动的.
F为老人生孩子,自己每天玩还没时间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的缺失,那在他成人以后抑郁和焦虑离他就不会太远了.具体的要看程度而议,但我很肯定他会生活的很辛苦,焦虑,恐慌和紧张.所以当在学校发生了一些应急的情况.厌学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怎么解决: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2父母一方极强势或极弱势性格的体现.
性格本身无所谓好坏对错,而且性格本身的力度也因人而异,但是如果父母一方是走了一个极端,非常的强势或者非常的弱势,这就会无形中让孩子从小被动的学得,没有选择.要么极强,要么极弱.极强,脾气大,控制欲强,以自我为中心.极弱则唯唯诺诺,拖延没有决断.无论哪一种,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都会生活的很挫败.这是为什么现在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时候,心理医生会建议父母双方和孩子一同进行治疗.因为父母不改变,孩子永远没有机会和空间去改变.
怎么解决,父母首先面对自己的问题,有足够的执行力去改变,但说实话,就我的实践操作来说,这很难.不单只是个愿不愿意的问题.因为父母在早期也曾经是孩子.
3敬畏感的缺乏.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但我这里还会单独的把它提出来,就在于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对于世界万物,对于力量,对于大自然,对于规矩,对于纪律,对于团体的一种敬畏心.这是我们明显的区别于日韩的一种心理特性.所以很多人说中国人单打独斗很强,一牵涉到团体……….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在孩子童年和早期,你可以多带他出门,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出去长些见识.让他首先对天地万物充满一种敬畏,充满一种赞叹.以人为师又怎及得以天地为师!
4父母一方有抑郁,焦虑,强迫或心理障碍.
现在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神经症和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在持续的走高,特别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这个数字在节节攀升.如果孩子的父母一方现在正在用药或正处于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的发病期.这期间父母的情绪,行为,应激表现就会影响着孩子.那孩子在与同龄的人交往的时候,社会适应的不良就会逐渐的体现出来.
解决的方法,及早的就诊,合理的进行治疗.
5早期儿童自闭,感统失调,抽动等生理问题的迁延
其实孩子很多的问题并不单只是心理问题,它和大脑的神经系统的发育也有直接的关联.如果孩子在早期有过儿童孤独症,ASBERG综合症,感统失调,发育迟缓,多动,抽动等等这种儿童问题,并且没有积极的进行早期治疗.那随着年龄的持续增长,这些问题会不断的变形,变化充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至少晓斐所接治的成人双相障碍和强迫症有相当一部分童年早期出现过抽动症和多动症.千万别认为这些这些问题会随着年龄大而逐渐消失.它只是换了一身衣服重新登上舞台.
解决的方法:及早的通过感统进行干预.
6老人带孩子.
这个我就不多加讨论了,基本说多就是挨骂.道理都明白.现状如此无可奈何.
7孩子心理年龄明显的滞后或早熟
多数厌学孩子的心理年龄要明显的滞后或早熟于同龄孩子,我指的主要是情商,不是智商.这背后的原因太多,我就不详细分析.解决的方法:寻找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改变
THISWONDERFULLIFE其他的比如父母的家庭教育,现有的教育模式,入学制度,升学考试,学校管理,孩子玩手机等等,这些不是我一个催眠治疗师所能去讨论的.
但如果能正视厌学这个症状,面对背后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隐藏的心理根源问题,或许会避开尚未发生的人生陷阱,换来孩子未来的阳光.
宫晓斐
提醒:若不及时矫正可导致“差眼”视力下降更快、单眼弱视、外斜视等。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如果两眼存在高度屈光参差,对其眼睛的发育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损害双眼的单视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如果两眼没有相等或近似的视力,其双眼的单视功能就不能发育。只有在两眼视网膜所接受的物像在形状、大小、明暗、颜色等方面一致或近似的情况下,其双眼的单视功能才能得到发育。发生在幼儿时期的两眼屈光参差,表面上看只是一只眼睛的视力好一些,另一只眼睛的视力差一些,实际上这等于丧失了双眼单视功能发育的条件。在两眼屈光参差严重的幼儿中,其年龄越小,就越容易丧失双眼的单视功能。屈光参差造成双眼度数差别较大,容易导致视疲劳、眼睛干涩、流泪、头痛、恶心、眩晕等后果,而且在判断距离、角度时可能会存在偏差,步行或开车时,容易危害到自身安全。2可导致单眼弱视当孩子的两眼存在高度屈光参差时,屈光度数小的眼睛看东西会清楚一些,而屈光度数大的眼睛看东西则不清楚,两眼同时看一物体时,大脑无法把两个清晰度不同的物像融合为一。即便患儿戴上了矫正眼镜,如果两眼的屈光参差所造成的物像大小之差超过5%,大脑也无法将其融合。出现这种情况时,大脑就会命令屈光度数小的眼睛工作,而抑制屈光度数大的那只眼睛工作。时间一长,就好比,一个人的腿长时间不用,慢慢就不会走了,胳膊长时间不用,就抬不起东西了。那么,看东西就变成了那只好眼睛的事。被搁置的眼睛就会发展为弱视眼,不参与看的工作了。长期这样导致的后果是视力差的眼睛的视神经萎缩,会引发偏头痛,甚至是脑萎缩。3可导致单眼斜视当孩子的两眼存在高度屈光参差时,大脑会主动抑制其视力较差的那只眼的视觉发育。如果一只眼睛长时间“视而不见”,那么孩子就丧失了测距功能和立体视觉。有一些工作和活动会受到很大影响。比如开车。再时间长些,从外貌上,就能找到蛛丝马迹了,在这种情况下,患儿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疗,久而久之其视力较差的那只眼睛就可能发展成斜视。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的两眼视力相差较大时,一定要尽早尽快地进行治疗,以免影响孩子视觉功能的发育。孩子左右眼的视力不均衡,都和孩子的用眼习惯有关,比如歪着头写字、侧躺床上看书、读书环境左右两侧灯光明暗差异等等。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样情况,一定及时提醒孩子调整,如果已经形成视力参差的情况,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进行必要的视力训练,以减少和消除视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