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睛弱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手机平板电视,孩子沉迷的原因让人心疼 [复制链接]

1#

1

手机,成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被大家广泛使用,在辅助学习的功能之外,也逐渐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然而,孩子和家长之间,因为手机引发的矛盾也正在愈演愈烈。

9月15日,湖北黄石一名13岁女孩因做作业时玩手机被父亲批评后,竟深夜赌气离家出走。急坏了的父亲在家附近寻找无果后,报警求助。

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一般有两种家长:一种是强硬的家长:将手机没收或将游戏卸载,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骂一通。一种是软弱的家长: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第一种,家长看似赢了,但付出的代价很大。首先,家长的打骂并不会孩子意识到问题所在,只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其次,孩子没有发展出自律精神的机会,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任;再次,家长监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机、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可能采取欺骗父母的手段。

第二种,孩子会学会怎样用发脾气等方式来达到目的、控制父母,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2

手机,成为影响孩子健康的重要原因

年,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一名小学生聪聪的生命戛然而止。

导致聪聪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阿聪沉迷于手机游戏,有时一天之内会连续10多个小时都在玩游戏。

一条鲜活生命逝去,令人扼腕痛惜。

有调查显示:0-5岁儿童,智能手机使用率超过80%,3岁起就玩手机的孩子超过30%。

过度使用手机,无形中也损害了孩子的健康:

影响视力发育

手机屏幕时明时暗,不断变化,孩子的眼球长时间地注视、不断地调整,很容易造成肌性视疲劳。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会导致弱视、散光、近视等视力问题。

日前,广州的学生小吴在连续玩了8小时手机之后,右眼直接“黑”了。慌乱的她在父母的陪伴下去看了医生,经诊断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右眼失明,无光感。

医生表示,这是因为玩手机后,静脉血管扩张得厉害,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永久性的视力障碍。

影响身体发育

频繁玩手机,活动的机会相对少了,容易引起身体发育推迟、运动功能低下等问题。长时间握着手机,手部保持同一姿势,也会影响手指的发育。如果孩子喜欢低头玩手机,对颈椎伤害也很大,容易导致脊椎变形。

前不久,武汉一名5岁女童雯雯经常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甚至还出现了无法正常走路的情况。

雯雯的父母见状,医院检查。结果大吃一惊!

由于雯雯长期低头玩手机,颈部生理曲度反张进而影响了椎动脉,造成了椎间孔挤压神经和血管,最终患上了颈椎病。

影响心理发育

调研显示,平均每天观看4小时以上屏幕的儿童与每天观看屏幕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儿童相比,产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前者是后者的2.5倍。

玩手机的时间越长,亲子交流的时间就越少,这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同时,适应了手机快节奏的孩子,很难在相对日常静态的生活环境中凝聚注意力。课堂上坐不住、静不下心的孩子,大多数手机有关。

3

问题,不只是玩手机

经常有家长感叹:一玩手机深似海,从此亲妈变路人。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是被“网络”包围的时代,能对孩子产生诱惑的东西太多太多,问题的根源绝不仅仅只是手机。

Ipad、电视、PSP、Switch……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贪吃蛇游戏,也常常让孩子沉迷其中。

孩子为什么愿意不吃不喝,废寝忘食地玩这些?因为这些电子产品有个共同特点:它能为孩子带来新鲜感、快乐感、成就感。

孩子觉得,我只要玩到了,我就爽!

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认为,手机比父母更重要?

我曾在知乎上搜索小孩子关于网络游戏的看法。其中有一条回答,让我看了很心酸:

这个小孩说,网络游戏里素未谋面的游戏伙伴,比自己的爸妈还更了解和关心他。

有些父母习惯以你的学习成绩来概括你这个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学霸,孩子其他方面的独特之处父母反而忽视了。

孩子始终是未成年人,亲子关系的缺失,会让他们想方设法在其他地方寻找替代品。

而虚拟世界无处不在的入口,就成了他们寻找存在感的地方。

归根到底,根源其实是孩子和家长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4

改变,不止是孩子

有的家长回家后,手机依然“黏”在手上,聊天、追剧、刷短视频,眼睛没离开过屏幕;当孩子吵闹时,有的家长主动递上手机,换取暂时的安宁;有的家长面对孩子时,默认孩子的事都是些小破事,言语中满是敷衍塞责……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根系所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怀抱,是孩子最温暖的依靠;我们的背影,是孩子无形的榜样。

你用怎样的眼光看待孩子?是审视还是平视、是挑剔还是包容?

你又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自己?是清醒而又理性,还是觉得自己无懈可击?

想改变孩子,不如先按下暂停键,先反思自己是否有需要改变的地方。

自己手机不离手,却教育孩子不能玩手机,这样的教育缺乏说服力,还会降低家长的权威。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机、多学习,孩子自然会跟随家长的脚步改变娱乐方式。

如果孩子还是想玩手机怎么办?

网络有句话是: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使用手机也是如此。

手机等电子产品只是工具,什么时候可以玩?玩的时长控制在多久比较合理?我想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回答的过程也是和孩子“约法三章”建立规则感的好机会。

规矩不仅孩子要遵守,家长也要遵守。家长和孩子不仅仅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还是在一起,共同成长的伙伴。

《少年说》中,小学生叶子健委屈大喊:

“你们大人总是这样,为了图现在的安静,用手机稳住我们。

等我们长大了,沉迷于手机,你们又会觉得,是手机耽误了我们。

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小的时候,是谁把手机塞到我的手里?

又是谁,放弃了对我的关爱和陪伴?”

孩子沉迷虚拟世界,背后的原因往往是缺少家长的陪伴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